請旨著書 範例
101年01月15日

 東縣東港鎮-東津鎮靈宮辛卯年12月22日101年1月15日

杉林朝雲宮天上聖母 降
外姿臉容粉飾妝,高雅淑風騙世君,
醜陋外體養正品,心鏡美德最崇敬。
經云:「勿輕惡微」,小視盛水清滴,一滴又一滴,將溢滿水瓶,世人輕視,圖利養名,如世人每人俱生五官與外表體姿,世人迷心顛倒心魂,斷見之心是空情,心色埋騙自己良知,用盡心機粉飾不足之缺點,欺瞞枉偽名與利,奪剝天生俱來大智慧大善性,人惑美色,故呂祖云:「十八姑娘一枝花,阿娜多姿邪如蠍,夜裏食精吞魂魄,夢中未察喪君命」,世間君矣,只心追求美艷,卻忘了背後一面紗,正慢慢吞蝕骨髓乎?例世人正美實証。
古人云:「外醜非真美而是內德最可貴,善良心鏡如明月映清水,若人心醜惡似污穢水,天下明月皎潔映照在水中,更不能顯現明月美矣」。心鏡圓通最可貴,又賢云:「莫善言小,莫惡輕心」,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守心慎防懼惑。佛與人差距,因佛「清淨」、「無染」、「自然」、「無念」,則尊人敬佛,但人入世心纒「濁垢」、「污染」、「矯飾」、「迷惑」,內心世界貪求世相念,佛云:「世間一切有形法相盡空寂滅,心無念惑則心空無寂滅,永生永世環繞世人心慕仰敬」。正美心觀,高雅而不俗,尊貴而實名歸,則世人勿執心念,追求外表美貌與俊俏,隨緣勿刻意粉裝金縷衣物質享受,其心最虛偽,重實內涵養,仁培德方圓,心鏡視人同仁,勿心排斥人之外形表相,外在殘缺非代表內心美德也殘缺,修身養性必克儉、克省、克卑、克容,方逹正性心源,奈何世人心執意念不圓通,茫枉追求虛相觀空滅心寂,自增因果惡業障報,生命無常但因果輪迴,業障卻如影隨形,永世牽連世人矣。凡事身行必先省察,方免誤人誤己矣。

余夜譽榮初登迷山聖域,儒門精所志善社,神人心秉正念慈悲仁懷,世子承蒙天德厚愛,道子宏揚闡教真實釋,興宣儒宗神教,道子志毅允執厥一貫始有源,身心力行正德正性,行古道如大川海生生不息,精神可嘉,余感佩心胸,謹仰聞鎮靈宮道鸞文化,神人代天泗水宣播儒翰精髓,桃柳顯真理,詩詞解渡世人心中迷惑,諸道子克勞汗水淋漓,其心正見而不阿,珍惜生命寶貴年華,老幼志同道合精一,心無邪正德觀,承應天澤擔任,乃能者多勞氣慨,余致十二萬分誠腑,意隆邀貴宮道鸞文化正主席儒相御使,率領志同道緣諸儒士,撥冗惠臨寒陋草舍堂,神人同歡沐謝天德矣。

筆序予 東津鎮靈宮志善社靈善堂       余安 筆  

 

 

文章解

 

不正見:即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又名

             惡見

身見:是執著五蘊假和合之為實有。
邊見:偏於一邊的惡見,如人死如燈滅,叫做「斷見」,認為人死之後仍是為人,這叫做「常見」,皆都偏於一邊。
邪見:邪而不正的見解如謗無因果、壞諸善事。
見取見:指對「身見、邊見、邪見」取著不捨,執以為
             是。
戒禁取見:執行或受持邪戒,如有人塗灰斷食,錯認以為
                是涅槃之道。
五蘊身:人的肉身即是由「五蘊」所構成包括「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五蘊。
色蘊:「色」是「四大」地、火、水、風所形成的物質,如人的骨如「地」、體溫屬「火」、血、汗、尿液即為「水」,肺的呼吸即為「風」。
受蘊:受就是感受,領納為義,其中包括苦、樂、捨三受。
想蘊:想就是想像,於善惡憎愛等境界中,取種種相,作種種想。
行蘊:行就是行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動去造作種種的善
          惡業。
識蘊:就是了別的意思,由「識」去辨別所緣所對的境
          界,如人含有「八識」。
八識:即第一識「眼識」、第二識「耳識」、第三識「鼻識」、第四識「舌識」、第五識「身識」、第六識「意識」、第七識「末那識」-(我痴、我見、我愛、我慢,即含思量之意)第八識「阿賴耶識」-(華譯「藏識」,即心理學之「潛意識」含能藏、所藏、執藏等。
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而生見聞嗅味覺思的了別作用。因為是八識中的前六識,故常被稱為前六識
六塵:又名六境,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塵者染污之義,謂能染污人們清淨的心靈,使真性不能顯發,為煩惱的根源。又名六境,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所緣之外境
九識:「菴摩羅識」,華譯為「無垢識」或「清淨識」,脫離一切無明煩惱的意思,即「真如」或「真心」,是經由修行而得,亦可稱為「如來識」、「佛識」。
涅槃:華譯為「圓寂」,圓是圓滿一切智德,寂是寂滅一切惑業,又譯作「滅度」,滅是滅「見思」「塵沙」「無明」三種惑,度是度「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兩種生死,又是「不生不滅」,即跳離三界超脫六道輪迴
三惑「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
見思惑:是凡夫的惑,「見惑」:是知見上的迷惑錯誤,如身見、邊見等五不正見(即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又名五惡見)。「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錯誤,如貪、瞋、痴、慢、疑等五煩惱(五毒)。聲聞緣覺行人若斷此二惑,即能證得阿羅漢果,出離三界
塵沙惑:是菩薩的惑,菩薩化度眾生,如果不通達如塵如沙的無量法門,則不能完成教化眾生的事業。
無明惑:係根本無明,能障蔽中道實相之理,斷盡即成
              佛。
無明:不明白道理,亦即愚痴的別名。
兩種生死:「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
分段生死:是凡夫們於三界內肉體上的生死。
變易生死:是菩薩們於三界外精神上心念生滅的生死。
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都是凡夫生死往來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為目的。
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眾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皆屬之。
色界:無淫食二欲但還有色相的眾生所住的世界。四禪十
          八天皆屬之。
無色界:無淫食二欲亦無色相,但住心識於深妙禪定的眾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屬之。
六道:六道為「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阿修羅道、人道、天道」。因此六者是一切眾生乘業而趣向之處,故又稱「六趣」
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地獄屬上惡,餓鬼屬中惡,畜生屬下惡。
三善道:天、人、阿修羅。天屬上善,人屬中善,阿修羅
             屬下善。
六道輪迴所謂六道輪迴,是指眾生因其所造諸業,得其相應之果報,受生於六種不同之空間,成為不同之生命型態。在六道(六趣)輪迴中,人是居於一樞紐的位置,其實輪迴思想即是基於「人」的立場上,來闡明善惡有報的理念,如來即藉此以達到勸人為善去惡的目的。不過輪迴於六道之中,即使上生天道,但終非究竟解脫,一旦福報已盡,則仍須依其業力,以決定其下一生的果報,仍脫離不了輪迴的命運。
中道:不偏於空,也不偏於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不落二邊,圓融無礙,謂之中道。法相以唯識為中道,三論以八不為中道,天台以實相為中道,華嚴以法界為中道。
中道實相:諸法非空非有,即空即有,不落二邊,圓融無礙,不偏於一邊。中道即實相,實相即中道,如來不住苦樂兩邊,常行中道。一般人無不生活在喜怒哀樂之中,無時不在明暗、動靜、苦樂、禍福、得失、是非、善惡、美醜、欣厭、取捨--等兩邊中生活。都是生存在虛妄不實的夢境中,從未進入中道實相的境界,故只是凡夫俗子無法成佛。實相就是指吾人當前一念心性,實實在在的心境。實相不是作夢的境界,是智者心性的現狀。要想解脫人生的苦惱,必須超越兩邊的虛妄夢境,而安住在真善美的實相之中,所以實相是人生之最高真理,是修行者所追求的最終目標。
中道實相觀:佛法云:「修空觀見思惑,證一切智,成阿羅漢果。修假觀斷界外塵沙惑,得道種智,證菩薩果。修中道實相觀無明惑,得一切種智,三智圓明,證佛果。」所以修中道實相觀,在修行的方法上,是最上乘止觀法門。《涅槃經》云:「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只要信心堅定,不高推聖境,不自處凡愚,迷即眾生、覺即菩提的道理,不起妄念、不落昏沉、不住無聊、不入無記等幻覺,了了分明,如如不動,常寂常照,行住坐臥不離當念,保持無念、無住、無相、無為的心性,即是中道實相觀。此種實相心境,即戒、即定、即慧,是一如的,能延持不斷,動靜閒忙、明暗順逆等外境來時,皆不昧此心,等到定慧功深,因緣成熟時豁破無明,即證真如法身,無明分分破,法身分分現,至無明漏盡,究竟圓滿成佛種智。
一如:一是平等無二,如是如常不變,一如也就是真如的意思。
真如是真實不虛,如是如常不變,合真實如常二義,謂之真如。又是真相,如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真如是法界相性真實如此之本來面目,恆常如此不變不異,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即為無為法。亦即一切眾生的自性清淨心,亦稱佛性、法身、如來藏、實相、法界、法性、圓成實性等。
佛性者覺者之意,者不改之義,一切眾生皆有不變不改的覺悟之性,名為佛性。涅槃經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異。」
法身:佛三身(法身、報身、應身)之一,佛的真身,以正
          法為體,故名法身。
三身:法身、報身、應身。
法身:佛的真身,以正法為體,故名法身又名自性身,即常住不滅,人人本身的真性,不過我們眾生迷而不顯,佛是覺而證得了。
報身:報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有自受用報身他受用報身的分別,自受用報身佛自已受用內證法樂之身他受用報身佛為十地菩薩說法而變現的身
應身:應身又名應化身,或變化身,即應眾生之機緣而變現出來的佛身
法藏:又名「佛法藏」或「如來藏」即「法性的道理」。
實相:又名佛性真如、法界、法性、法身、真諦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惟此獨實不變不壞,故名實相
法界性:簡稱法界法性。法界亦即法性。
法界:1.就而言,法是諸法,界是分界,諸法的分界,
             各各不同,名為法界。但是一一法名為法界,而
             總該萬法,也可以稱為一法界。
   2.就而言,真如的理性,名為法界,故法界即是
             諸法所依之法,又諸法皆同一性,故名法界。
事理:1.凡是因緣所生之法(有為法),都叫做「」,離
             因緣造作之法(無為法)則叫做「」。
      2.世間森羅萬象之相叫做真如的理體叫做
「有為法」:指因緣和合而生的一切理法。
「無為法」:指無因緣造作的理法,也就是無生
                    滅變化而寂然常住之法。
法性:諸法的本性,在有情(眾生)方面,叫做佛性,在無
               情(法界)方面,即叫做法性,也就是實相、真如、法
             界、涅槃的別名
真諦:聖智所見的真實理性,離於虛妄,故云真,其理決定而不動,故云諦。凡修出世間法,及其所證的境界,皆名真諦,亦名「第一義諦」或「勝義諦」。
圓成實性:為「三性」之一。
三性:唯識宗把宇宙萬法分為三種性質,即「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遍計所執性」:普遍計度一切法,然後顛倒迷執,認為或有或無者。「依他起性」:萬法皆無自性,不能單獨生起,須靠眾緣俱備,然後乃生。「圓成實性」:諸法的本體,名為「法性」,亦叫「真如」,湛然常住,遍滿十方,具有圓滿成就真實之性。其中「遍計所執性」為「妄有」、「依他起性」為「假有」、「圓成實性」為「實有」。

                                                             

檔案下載
 
 
回首頁
網站地圖

 

宮址:高雄市杉林區月眉村清水路朝雲巷10號
電話:(07)6773012  劃撥帳號:42270613
http://www.30cyt.com  
本網站由林志華先生贊助建置 www.shipskill.com/7製作